毒舌研报丨分析师炮轰新财富:你咋不搞13亿票呢?
2016/10/26 08:39 看研报 独立研究
实体识别
实体联想


2016-10-25 文/阿木 齐鲁证券资管 齐鲁证券资管


本栏旨在链接海量券商研报释放的信息。
态度明确,不会罗列观点让你自己选。
关注宏观、策略和行业三类研报中的,热点问题。
析出好研报,预警烂研报。
助益投资,丰沛谈资。
不新鲜,毋宁死。
不毒舌,毋宁吃屎。

今天不谈研报,我们请来了研报的制造者,一位券商分析师,你可以叫他阿木。

分析师是一份光荣的职业,有钱有名有前途。但是分析师为此付出的代价,也不是外人可以想象的。

尤其是有了新财富评选以后,分析师就变成了角斗士。胜者为王,败者吃土。

角斗士们为了生命和自由,分析师们为了财富和荣誉,都是拿命在拼。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拼命,但当你站在场子里,身边都是狮子老虎还有杀红了眼的战士,你还有得选吗?

阿木说,他还会继续拼,不过现在,他只想吐个槽。他知道游戏不会结束,只希望游戏能多点节操,给分析师这个行业留一点最后的尊严。

顺便说一句,齐齐鲁今年不投票,给像阿木一样的分析师们省点力气。


分析师炮轰新财富:
你咋不搞13亿张票呢?
减少票数。增加客观评价。认真执行《评选公约》。

今天,是我这个评选季的第196场路演,预计再有十来场,就结束赛季了。

我们团队不大,在这个评选周期之内,只搞了200多场路演。我知道,有些大团队能搞1000多场路演。

想起下午那个买方的眼神,我想吐,一个87年的屁大小子,在这个市场里最多也就混了三五年,看着我这个混了近10年的卖方首席,就像评委看着一个唱歌比赛的海选选手。

你有票,你就是光,你就是电,你就是唯一的主宰。

这种场景,每天至少3场,有时5场。同样的观点,同样的话术,讲10遍以后想吐,再讲10遍,自我催眠成了复读机,复读机是不会吐的。

今年已经是我参加新财富评选的第五个年头,过去4年,我上过榜,但多数时候上不去。好几次,我已经不想再参加这场游戏,反正我也赢不了。不过,想了想每个月的房贷,还是默默地把辞职信撕掉了。

9月底,知道今年新财富评选安排了来自1000多家机构的4000多张选票,当时我就醉了——你们这是想上天哪,你们怎么不安排13亿票呢?你们干脆累死我得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票的地方就有糨糊。混江湖,捣糨糊,难道就是分析师的宿命?

谢谢你,新财富。
我选的,我选的,我活该,我活该
分析师这行是个名利场,每个人进来前都清楚,我也不例外。最近有一位分析师的妻子写信拉票,说因为老公忙,两个人的婚姻生活过得,就好像自己是老公的小三。这其实蛮矫情的,你老公选择了这个行业,你选择了你老公,今后再遇到这种事,最好低头默念“我选的,我选的,我活该,我活该”。

我的吐槽和这位妻子不同,开始吐槽之前,我先声明,新财富是个很好的游戏——我只是希望它变得更好一点——好在哪里呢:

第一,从卖方说,我们几乎全部的盼头,加薪升职、跳槽(并加薪升职)、转型(并加薪升职),行业和社会地位,都在新财富评选上。我见过那没上过榜的老分析师,甭管你多资深,每月也就是五六万的基本薪酬;也见过那入行不久就上榜的新人,虽说成绩还有待时间充分检验,但薪酬一跃就过了10万。上了榜,买方和上市公司的认可度也会大幅提高,比如调研上市公司,如果不上榜,那就是跟着几十个同行一起见见董秘;如果上榜,就有希望搞搞独家的深度调研(当然这几年难度也越来越大了)。总之,就像在北上广深有房和没房是两个阶级一样,在分析师这行里面,新财富上榜和不上榜就是两个阶级,上榜和第一又是两个阶级。这既残酷,又有希望,更是动力。

第二,从买方说,手里有投票权,就能得到分析师打鸡血一样的服务。有一点必须要承认,有了新财富,分析师服务买方的意识和质量都大幅提高了,绝大多数都是团队作战,这种服务能力和前些年单干的时候远不是一个量级。所以,买方会享受到更好的服务,会更受尊重,这是让买方开心的地方。

第三,从新财富的角度说,它们成为了这个评选最大的明星和最有权力的一方。虽然还没看到新财富市场开发方面的特别动作,但这个评选的品牌、影响力和商业价值,以及它掌握的研究所和分析师资源,一定很容易变现。
第四,广大吃瓜群众也很high,每年投票期都是奇葩和八卦频出的嘉年华,看着这个高薪高学历行业集体耍贱,做出种种反智举动,多解气啊;又有很多猛料会选择在此时曝光,多欢乐啊;最后谁上榜,跟我有什么关系啊。

总之,新财富能让参与和旁观游戏的所有人都有机会感到爽,所有参与方都能在新财富得到些什么,这是一个天才的设计,我真心佩服。坦白讲,在达到我的目的前,我会一直玩下去。

但是,我还是要吐槽,为什么?因为我感觉,如果下面的问题不控制,这个游戏的导向一定会出问题,物极必反,新财富会亲手毁了这个国内最好的评选。
一个首席的基本修养是搞营销
先说票太多的问题。我认为,而且我觉得大多数分析师都会这样认为:你4000多张票留个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就足够用了。票越多,就越逼着我们分出精力去搞营销而不是搞研究,这是绑着我们往不专业的路上走。

我人少,4000多张票,能面对面拜到的也就七八百张,尽管已经使出洪荒之力,但跟很多同行还是比不了,没办法,油枯灯尽了。最近一个月最虐,我扒拉着手里这几头人,让大家带上最大的旅行箱,以半个月不回家为原则,去北京的也带好去广深的衣服,时刻准备着。分开小组,北京一周、广深一周半、上海两周,将就着把自己服务的公募客户又跑了一遍。每天我要说十几个小时话,除了路演,觉得有把握的客户还要加强一下,约吃饭,陪喝酒,人家喝完回去休息,我回酒店后还要打很多电话,没亲自到场的路演,要解释,明后天要见的客户,还要沟通,拉票报告不能放下,怎么写我都不满意,微信群不能不管,越到投票关键时刻,越得把问题答得满意,最感到绝望的,是同行身体似乎都比我好。

在1000多家投票机构里面,有481家私募、近百家保险,这些客户我们平时根本不服务,但他们手里有票,不去拜,人家不投我,去拜,就是混脸熟,这有什么意义吗?

没意义也得干,因为你不干有人干,这就是裹挟。我身体累,但是心更累,不上榜我会难受,但比这更难受的是有人就是靠营销打败你。前两年发生过一件事,那年我们做得不错,推的票无论是时点还是标的也都好,买方是高度评价的,但我看到一个团队,推的票非常一般,一度我们都不关心他们写什么了,但评选结果出来后,人家排名竟然在我前面,当时我恨不得一头撞死。

我清楚地记得,结果出来后,大家都感觉身体被掏空,极其郁闷,这时,团队里一个小朋友竟然冷冷地对空气说:“一个首席的基本修养就是搞营销。”我知道他在批评我,一股火直接顶到嗓子眼,但我还是压住了,因为他说的是对的。

我当首席有几年了,但现在自己写的报告越来越少——你看现在首席署名的报告,还有多少是首席写的?首席是团队的脸面,现在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搞关系营销拉票上面,哪有精力静下心来亲自写报告?助理甚至实习生已经顶到一线,有些报告我也知道兑水很多,观点甚至具体表述都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但这没关系,反正客户最关注的无非是我的速度、我的点评,我的电话和微信。报告什么的,有个形式在那就可以了。我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到无限的市场营销之中去。

实话说,我现在用在研究和营销上的精力基本是一半一半,我已经觉得很过分了。但是问问同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安排,有的团队还专门招营销人员,招美女搞推销,再就是各种乱七八糟的形式创新……说到底,这是一个分析师评选,但非研究因素对评选结果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正常吗?
纯主观评价VS廉价贩卖情感

还想吐槽的就是新财富这个纯主观评价的设计,它不是按你发报告的日期,推荐了什么票,多少机构持仓,赚了多少钱等等这些客观标准来评价你的分析质量,这就容易让人钻空子。

纯主观评价被人利用,造就了太多奇葩和无节操,因为它纯粹是感情牌,胜算很难拿捏。现在通常的路数是,对心里有底的票仓例如自己服务的客户,要反复强调研究质量,搞好服务,这是相对有逻辑可循的部分。但对心里没底的票仓甚至全社会,就必须要想办法把自己和所有团队区别开来,提高辨识度,所谓的刷存在感。别说一个投资总监,就算公募一个投资团队,也不见得有足够精力了解到一个行业的前五名甚至前三名,有时候的一张票,就看对你是否有印象,而且这种票往往集中在第四到第五的位置上,只要票足够多,1分2分加起来,也是很可观的成绩,性价比还是可以的。

所以,一些团队就会将刷存在感作为主要的营销工作。像大家都看到的搞直播、拍电影、泳装趴这些,好歹顶多算“出位”,但还有一些做法,就只能说是没底线了: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团队研报就是跟风,不信你可以着重看一下,研报内容抄袭或“搬运”的情况并不少见,但这些团队嗓门大,什么“独家”啊、“最早”啊,喊得响跑得勤,我曾经就这种情况问过投票机构,通常的回答都是“印象里面他们提示的机会不错啊,我们又不记账,再说不熟的我肯定不会投第一”。有时我绷不住,告诉他们哪篇研报是跟风的,哪篇成段抄,轮到关系好的机构还会感谢提示,轮到关系一般的机构直接认为我是葡萄酸,甚至告诫我“做好自己”,你说窝不窝火。

还有的团队,明明推票坑了一些人,他就不提这些坑,而是选择性遗忘,或者夸大正确的记录,影响社会和投票人的判断。我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假如今年因为各种原因,你做得一般,你得认这样的结果,你不能输光了以后还赖着牌桌不走啊,“再来四圈再来四圈,今天是牌不好”,转头对裁判说,其实我打牌特别强,我每天都打15个小时,这有意思吗?不过,真是林大鸟有,这类极没有技术含量的选择性表白,却总是有人相信。

再有就是在圈子里诋毁同行,每到拉票季,总会有针对某些团队的黑消息甚至谣言被散布出来,我倒是没被黑过,但是我的朋友被人黑过,开始是被人指指点点而并不自知(这段时间是最傻的),等到自己发现了,出来解释吧,人家并没有说就是你,不出来解释吧,圈子里都认为就是你,怎么办?那就只能忍气吞声,认真收集对手的八卦,明年想着点,先下手为强。

人情牌就更常见了,在我看来,好些都是把很珍贵的情感廉价贩卖了,这类做法我都算作突破底线没节操的:诉苦派,说自己辛苦、工作量大;亲情派,比如安排老婆出来写拉票稿——希望日后千万不要出现拉孩子站台的;哭穷派,条件如何拮据养家如何困难……

就拿哭穷派来说,有同行告诉我,某些这类故事的主人公其实条件挺优越的,多少套房开什么车,我听完倒吸凉气:连这种故事都能编出来,你为啥不去《知音》上开个专栏呢?

我不敢怀着万分恶意怀疑这些事情都是假的,但我认为这些打法从人类很珍视的情感切入,有些还是非常私密的、个人化的、甚至极端的(比如涉及到生老病死),贩卖这些情感,服务于一个名利游戏,真的有意思吗?
外面大社会,评选小社会

再说说拉关系的问题,这和前面说的问题是有联系的,但是有些事题实在看不下去,就详细说说。

 “你就是你日常相处最多的5个人的平均值。”这句话我非常同意。关于拉关系,你不能说评选过程中的拉关系有多么不堪,总体上也就是映照了社会的平均水平吧。我们团队也会拉关系,有些关系还是妒人有笑人无,但是之所以还要说几句,是因为我担心这个倾向恶化下去,别到了哪一天让我们灰得分不清黑或白。

有的拉关系还体面,不出圈。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年黄燕铭老师给手下一位宏观新贵写过传记性质的推荐文章。这位分析师去年做得很好,这要承认。但我也确实听投票方跟我讲,在抉择给谁投第一的问题上,“黄老师的推荐肯定是有一定说服力的”。总之,找行业大牛背书,这招我还是认的。

有的稍微差点意思,但我也做过,就是找领导、老师、朋友,靠同学、师生、老同事、老乡的交情,跟投票人打招呼,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自己不提供服务的投票人,这是一个速成的办法。

还有的就灰色一点。比如自己砸钱,拿个几十万出来,能拜到的机构每个送个几千块钱,送比不送有效果,这一点大家心照,但是如果大家都送,边际效用会降低,就难免有人提高标准,也正因为这个事情没什么标准,所以我觉得还是有潜在隐患。

当然还有一些个案就更不入流了,这些都是听说,你让我拿证据,我拿不出来,但我觉得应该是真的。比如听说投票方重仓什么股票,自己写个报告帮着推;还比如跟投票方上夜总会或搞“推倒”的,这些情况都听说过。
滥票是罪赶紧收回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还是希望新财富好——我还是鼓起勇气提几点意见:

首先一条: 赶紧收回滥票,滥票就是滥欲、滥制、滥权,这是罪过。要让真正的用户来投票,他们使用我们的服务最多(不仅限于研报)决定了他们最有权发言,这不是5家以上券商推荐就算开光的问题。

再有一条:科技已经如此发达,数据库已经如此完善,企盼 早日增加客观评价因素,把李鬼和演员的数值降降,说话的方式简单点,递进的情绪请省略。

最后一条: 认真执行《评选公约》,把杜绝拜票、严谨展示成果这条落实了,别等着潜规则主导了竞赛。

让我们看看新财富自己是怎么说的—— “参评证券研究机构、分析师和销售服务经理不得进行与研究专业无关的拜票、催票等行为;秉持严谨专业的态度,采用适当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和服务成果。”

(图为历年新财富参选分析师及投票人数,数据来源:新财富网站)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扫码关注公众号

齐鲁资管APP
官网: www.qlzqzg.com
 扫描二维码 开启新旅程

[原文]